■ 社論
  車檢新政所代表的市場開放精神值得肯定。市場經濟之下,政府不能既掌舵又划槳,“車檢”這樣的盈利性活動應交給市場,相信市場,相信社會,這是公共治理走向善治的起點。
  公安部、國家質監總局發佈《關於加強和改進機動車檢驗工作的意見》,推出18項車檢改革措施。
  這18項改革舉措可以濃縮為三個關鍵詞,首先是“減負”,尤其是針對非營運轎車的6年免檢,將讓廣大私家車主免受多次強制年檢之累;其次是“開放”,打破以往車檢機構要麼官辦、要麼與相關部門存在各種利益關聯的市場壟斷格局,引入更廣泛的競爭機制,推動車檢向市場化和規範化轉型;最後是“通行”,到今年年底,就能實現機動車在全省範圍內異地檢驗,也許在不久的將來,機動車年檢全國通也能成為現實。
  在這三個關鍵詞中,車檢市場打破壟斷最為人稱道。由於不少地方車檢機構存在官辦色彩濃烈、或者是“關係戶”的現象,導致車輛檢測存在貓膩、利益尋租現象日益嚴重。比如,廣州市人禾機動車檢測站與一些警員勾結,在2010年至2012年間公然做“給錢就合格”的“生意”,從中放走近10萬輛次“病車”上路。
  如果說檢測站為牟取暴利而放走大量“病車”的案例性質惡劣,那麼監管混亂就更令人擔憂。2013年初,廣州市20位人大代表就車輛“年審難”及檢測貓膩問題發起詢問,也遭遇多個部門相互推諉無人回應。誰是車輛年審行政主管部門,車輛年審的問題如果想投訴應該找誰?廣州質監、環保、交警、交委四個部門居然都搖頭否認,這讓人感受到車檢制度改革的緊迫性。
  因此,此次18項改革舉措中,不僅制訂了政府部門與車檢機構徹底脫鉤的時間表,而且還進一步降低車檢機構的申請門檻,並且對檢驗機構審批程序加以規範,減少主管部門的自由裁量權,最大程度地壓縮尋租空間。可以預計的是,車檢市場的開放,將吸引更多競爭者參與,大大提高車檢服務的水平。
  與此同時,相關部門並非甩手不管。在18項新政中,還明確規定了車檢檢驗機構應承擔的法律責任、加快建設統一聯網監管平臺,逐步實現實時監控,要求檢驗機構將檢測流程、舉報投訴電話等公開,接受監督。
  這樣的重磅改革,將對圍繞車檢形成既得利益者,帶來重重一擊。不過經驗也告訴我們,這樣自上而下的改革,往往會遇到阻撓,既得利益者未必會心甘情願丟下嘴裡的肥肉,而可能各種變通的方法,鑽政策的空子。例如按規定,公安民警、質監部門工作人員及其子女、配偶不得參與檢驗機構經營。可萬一有人通過其他親戚朋友經營車檢機構,繼續權力尋租怎麼辦?因此,這樣的改革,應當加強紀檢部門的監督,並鼓勵公眾的監督舉報,杜絕各種貓膩的出現。
  總體而言,車檢新政所代表的市場開放精神無疑值得肯定。市場經濟之下,政府不能既掌舵又划槳,“車檢”這樣的盈利性活動本應該交給市場,相信市場,相信社會,這是公共治理走向善治的起點。期待類似的改革,能擴展到其他領域,給民生更多實實在在的實惠。
  相關報道見A05版  (原標題:開放車檢市場值得稱道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u28humpa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